首页

国产高清TS在线视频

时间:2025-05-26 02:21:12 作者:时政微观察丨走好制造业发展之路,总书记指明方向 浏览量:90493

  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

  科技赋能+综合治理 旱碱地里种好中国粮

  人民网沧州8月21日电 (记者杨文娟)日前,走进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旱碱麦种植区,只见旱碱麦收割后的又一茬农作物——玉米,长势格外喜人。

  这还是当年“种粮难”的旱碱地吗?“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访团一行人来到这里,开始了探究“当地旱碱地如何改良和旱碱麦如何增收”之旅。

  黄骅旱碱麦种植历史悠久。据《黄骅县志》记载,旱碱麦种植在黄骅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原始品种以‘小红芒’等为主,亩产仅有50公斤,产量很低。”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发展科科长杨树昌介绍说,后来种上了冀麦32,产量达到150公斤,“但是黄骅临海,雨水大时,冀麦32品种株高超过1米,大风吹过,麦子就会倒伏,严重影响收成。”

  对此,黄骅人没有坐以待毙。数年时间里,围绕旱碱麦种植中的“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农技人员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开挖排沥沟排盐、深松深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了土壤,改良了种植技术。

  据了解,历经多次选种和改良,目前黄骅市主要培育推广了捷麦19、沧麦6002、沧麦6005等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亩产基本稳定在250—300公斤。现在,黄骅市常年旱碱麦种植面积约61.8万亩,总产约13.26万吨。

  “旱碱麦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每年9月下旬至10月播种,第二年6月收割,生长周期将近9个月。”杨树昌说,近几年来,黄骅市深入挖掘旱碱麦独特品质,通过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结合当地特色,不断研发产品种类、拓展产业链条。

  不仅是在黄骅,为充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沧州市坚持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对旱碱麦种植土地改造、新品种应用选择、播种管理、生物有机肥施用等全过程生产技术标准深入研究,实行了统一标准、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确保了旱碱麦品质。

  目前,沧州已培育规模化种植经营主体40余家,全市旱碱麦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2万亩,2022年总产量达22.37万吨。

  “现在,以旱碱麦为原料的高筋小麦粉、面花等产品已经走进大型商超、酒店,旱碱麦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麦粒’。”杨树昌表示。旱碱地,这个曾经的“低产量”“秃地片儿”,如今已蝶变为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渤海粮仓”。(人民网) 【编辑:李岩】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5月6日—5月12日)

今年9月下旬,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再度拉开帷幕,为洛川苹果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博览会上,各类优质苹果琳琅满目,展示着洛川苹果产业的丰硕成果,国内外客商在此洽谈合作,共同开拓市场,让洛川苹果“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新时代,我在中国|美国商人:在自贸区创业发展 上海已经成为了我的家

本案系检察机关与妇联组织对农村困难妇女依托联动救助机制,协同有关职能部门开展综合救助帮扶的典型案例。本案中,汉寿县人民检察院开通对困难妇女司法救助“绿色通道”,与常德市人民检察院进行联合救助,在发放司法救助金的同时,组织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源,开展多元帮扶、救助回访,实现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有机衔接,有效解决被救助人家庭的实际困难,并将案件办理结果转化为社会治理成果,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提升司法救助办案质效,奏响扶危济困“大合唱”。

“韬奋与中华职业教育社”主题展在上海开幕

另外,从年龄看,上述调整的央企主要领导中,“70后”至少有7人,最年轻的是现任中国中信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张文武。张文武生于1973年3月。

北京从“研产审用”全链条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尽管给“签署协议可不缴社保”涂上再多的“合法性”也不可能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任由这种现象的存在,其不良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其给正常的社保缴纳秩序造成了破坏,不仅损害了社会保险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且如果大量用人单位听信后铤而走险,还可能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降低其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这种行为还会产生溢出效应,可能引诱不法商家、心存侥幸的用人单位钻制度的空子,误导一些劳动者忽视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最终导致劳动者权益受损。此外,这种现象会助长非法经营行为的蔓延,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广州海事国庆假期保障近377万吨重点物资安全运输

李勤说,进入殡葬行业自己从不后悔,他感激当初的选择成就了如今的自己。才30岁的他,希望未来在殡葬礼仪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陪伴好每一位前来的家属,为每一位逝者做好有尊严、充满温情的告别。”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